张蓝教育

益生菌是如何走上神坛的

来源:快刀财经 时间:2023-11-20 11:01 阅读

据张蓝教育小编了解到,关于益生菌是如何走上神坛的的最新热点内容如下:

神坛,益生菌

益生菌走上神坛。

作者:朱末

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不用找医生,这款益生菌就能搞定!”

“怎么选对益生菌?50亿活菌,株株都是活的……”

“唤醒自护力,注入健康能量,更适合国人的益生菌。”

作为年轻人的“保命神器”,以调节肠道微生物著称的益生菌,近年来被捧上了天。在各大购物平台搜索“益生菌”,既有江中、拜耳、辉瑞等药企,也有每日的菌、WonderLab、薄荷健康这样的新零售品牌。

产品功效从最初的调节肠胃、提高免疫,到现在各个领域多点开花,益生菌食品、益生菌面膜、益生菌牙膏,甚至益生菌宠物粮层出不穷,可谓是无所不有、无所不包。

在小红书上,关键词“益生菌”的笔记数量超过100万篇;消费市场更是活跃,据亿欧智库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益生菌产品的整体市场规模达到1055亿元,越来越多的人将益生菌作为日常健康补充剂使用。

风口之下,“掘金者”前赴后继。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超3000家益生菌相关企业,45%的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内,显然,益生菌已经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赛道。

然而,高光之下,争议也随之而来。去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炮轰华大基因益生菌是“假药”,称“全中国现在推广的益生菌无一不是假药,肠道细菌研究很热门,但迄今没有拿出可以有效应用的产品。”

▲截图

冰山一角被撬开后,更多的乱象暴露了出来,虚假宣传鼓吹功效、活菌数量成谜、代工市场鱼龙混杂等问题让人触目惊心。

在1688平台,按照代工厂家介绍,益生菌原料生产成本每袋最低只有1毛。除此之外,代工企业并不能保证活菌在保质期内的活性,原本要求添加100亿的活菌数量,最后可能出厂只有30亿活菌数,而这已经算是乐观的情况。

换句话说,多数人花高价买来的益生菌补剂,很可能只是吃了个寂寞。

01

成为“健康投资”后,益生菌走上神坛

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所有疾病,都始于肠道。”

益生菌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希腊语“for life”,意思为“对生命有益”。20世纪初,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俄国细菌学家梅契尼科夫第一个将“益生菌”和“健康”结合起来,之后,益生菌渐成流行之势。

国人对于益生菌的最初认识,是由日本品牌养乐多(Yakult)带动的。2002年,养乐多进军中国,进行活菌型乳酸菌饮品推广,到现在,中国在养乐多全球市场份额的占比接近20%。

如果从概念上来看,酵母菌、芽孢菌、丁酸梭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都属于“益生菌”,这给“益生菌”的广泛应用和商业化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2001年、2010年和2011年,原国家卫生部先后发布《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真菌菌种名单》《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允许厂商将35个种及亚种益生菌用于食品,我国益生菌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2020年,据中国保健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益生菌产品的整体市场规模约为879.8亿元。同时,欧睿国际的数据表明,当前中国益生菌消费市场规模已超过意大利,位居全球第二,并以每年11-12%的速度快速增长。

市场对益生菌需求的提振,也让益生菌的“马甲”也越来越多。到2022年,益生菌变成了各种软糖、补充剂、泡腾片以及代餐,不仅可以根据年龄划分,从儿童成人再到老人;还可以根据功能划分,从肠道健康到美容养颜再到口腔保健,甚至能够调理私处菌群平衡等。

成为深入人心的“健康投资”后,益生菌被捧上神坛,大批消费品牌涌入益生菌赛道。2022年,健合的益生菌补充品收入高达10.88亿元,同比增长12.8%;仅用35个月零9天,WonderLab益生菌全网销量突破2亿瓶;2023年“618”期间,益生菌品牌“Life-Space”整体销售额近1.6亿元,热度可见一斑。

但消费者有所不知的是,截至现在,市面上大多数益生菌都是以普通食品的资质存在,带有“蓝帽子”(获得保健品批文的保健食品)标签的益生菌少之又少。

并且,益生菌主要作用于肠胃。很多商家打出的所谓益生菌降血脂、改善类风湿、减肥抗抑郁、清除幽门螺杆菌等功效,几乎还处在探究阶段,就流入市场“捞金”,吃相难看。

去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的发文炮轰华大基因CEO尹烨,以及其旗下的益生菌品牌“优美达益畅”。饶毅直言“如果被证明有用,推销益生菌的任何企业就不会只是自己号称,而是拿出药监局批号,拿出严格试验的真实结果。”无疑给这个热门赛道,泼了盆冷水。

而当益生菌被推上风口浪尖后,更多问题接踵而来。

02

代工泛滥鱼龙混杂,水深程度超乎想象

与产业的快速增长相比,益生菌的相关标准、法规的制定还相对滞后,这就给商家提供了很多操作空间。

益生菌想要发挥作用,必须达到有特定功能的菌株、有足够量的活菌到达肠胃、对人体产生明确的健康好处这三条基本要求。

尽管国内益生菌市场火热,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相关基础研究薄弱,缺乏核心技术,现已批准的益生菌品种也多为外资企业垄断。受限于技术,不少专业机构都无法对产品中含有的益生菌种类及活菌数量进行辨别,在此背景下,更加剧了国内益生菌市场的鱼龙混杂。

还有一个不为大众熟知的事实是,大部分益生菌品牌,包括跨界生产益生菌零食的一些品牌,其实并没有自己专门的生产基地,而是与代工厂合作。

而益生菌原料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要求十分严格,除了温度、湿度以及无菌环境,不同的工艺、不同的产品配方、不同的生产环境和操作方式都会对益生菌的存活率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如果生产厂家水平不够,益生菌里混入了有害细菌,反而会危害身体。加上不同菌株的价格差异不小,比如鼠李糖乳杆菌HN001这些明星株菌的价格,就高于其他菌株,很多企业会为了高额利润选择低价原料。

在某采购平台上,提供益生菌产品代工生产的厂家报价极低。有《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联系了一家代工厂,据工作人员介绍,自己目前正在生产的一款益生菌代工产品,一盒为15袋(每袋2g),代工成本价是12元左右,折合下来一袋约8毛钱,量大还可以优惠。

这名工作人员还表示,自己给出的代工价已是中高档产品,行业里还有很多能将价格做到1毛/袋的厂家,最大的特点就是“敢写、乱标、价格压得低”。

▲某益生菌产品代加工报价单

记者又找到另一家位于广东的代工厂,对方表示,自己手上有一批同仁堂的现货,并建议记者直接拿这批货。当记者想了解这批品牌标注为同仁堂的益生菌产品利润能达到多少时,这名工作人员称,拿货价20元/盒,终端零售价格至少在100元/盒,里面的利润程度,可想而知。

最重要的是,绝大多数益生菌无法在常温条件下长期保存活力,我国南北温差最高达到70℃左右,经过温度和环境不断变化下的运输、存储和销售,益生菌的活力和功效往往很难得到保证。

何况,益生菌在达到肠道前就会暴露在胃酸和胆汁内,这些酸性较强的环境会导致大部分菌群在到达小肠或结肠前就已死亡。

为了“瞒天过海”,商家又打起了“文字游戏”。产品包装上多标注的是出厂时含有多少活菌,而不是最终到消费者手中的数量。

▲“灭活益生菌”本身就是个错误概念

所以,这些动辄8000亿(CFU)、1万亿(CFU)的总活菌数量,更像是种“障眼法”。至于到消费者手里的活性菌会不会全军覆没,具体能够起到多少功效,就另当别论了。

03

益生菌非“神药”,国内市场缺乏沉淀

无论是菌株的以次充好,还是生产环境活菌数量的“水分”,种种迹象标明,益生菌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美”。

目前公认权威的益生菌定义,是2001年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即当摄入足够数量时,对宿主产生健康益处的活性微生物。也就是说,能够达成功效的前提,就是益生菌产品被摄入后,能够“活”到肠道产生功效。

但结果恐怕要让人失望了。2017年,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的一项权威检测结果显示,号称“全球销量第一”的某益生菌品牌,模拟试验后活菌存活率只有0.67%;某生元儿童益生菌粉活菌几乎“全军覆没”,标称的39亿活菌,模拟胃消化后仅剩3600活菌。

2019年3月,有媒体向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送检11款主流益生菌产品,显示汉臣氏益生菌粉、童年时光益生菌牛初乳粉、昂立超级益生菌粉产品中的活菌数分别只有宣称值的6%、26%、44%。

尽管如此,但益生菌商家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在宣传上越来越夸张。2021年9月,“养乐多”因为宣传“益生菌防治新冠”,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市监局罚款45万元;2022年6月,浙江省余杭区市场监管局对某文化公司在直播中宣称有“保健和疾病治疗”功能的广告违法行为,作出罚没50.25万元的行政处罚。

热钱涌动下,益生菌从需要强大科研能力做支撑的高门槛行业变成了人人可分一杯羹的低门槛品类。事实上,每个人的肠道原生菌群不一样,饮食习惯也不一样,特性、作用效果都可能不一样,都需要分别验证其临床效果,且菌株研发、菌株筛选、菌株保藏、知识产权包换等环节,每一环都容不得纰漏。

但急功近利之风盛行的国内益生菌市场,显然缺少这方面的沉淀。据新京报报道,益生菌食品申报保健食品备案过程较慢,为了尽快上市,不少企业会选择“固体饮料”作为生产益生菌粉的申报类型。

有相关研究人员表示:“我还没遇到一家企业愿意给与足够长的时间和一定资金进行研发,最常见的情况是,当一种菌株还没有得到足够证实,就被企业拿去应用了,更多比的是包装、噱头。”

值得一提的是,益生菌虽好,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也不是补得越多越好。同样有报道指出,学界对益生菌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有效性,却忽视了摄入活菌的安全风险,也有研究证实,摄入益生菌可能会增加菌血症、过敏、湿疹等疾病的患病概率。

当益生菌融入日常生活,本该带来的是生活品质的提高。但讽刺的是,五花八门的商品面前,普通消费者想要选出一款合格的益生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到底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时代的退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配图仅作参考,无指向意义及商业用途)

参考资料:

1.市界《益生菌竟然是“假药”?》

2.绿松鼠《冲击千亿市场,益生菌价格战下产品缺乏验证急上市》

3.网易健康《含菌量百亿千亿,代工成本却低至几毛!爆火的益生菌正坑你的钱》

4.每日经济新闻《益生菌食品乱象调查:代工价8毛钱一袋已是中高档产品?企业直言“比的是包装、噱头”》

网友看法

1、网友诚域解析:有种迷信,叫做科学迷信……

2、网友眰恦卿:药房打工那些年,保健类维生素,益生菌,蛋白粉,叶黄素,褪黑素等等,感受到需求量真的很大~ 只要把声势打出来,信息全方位覆盖,老百姓必然趋之若鹜[呆无辜]

3、网友大考已至:神级智商税

4、网友智慧天施:商家不做嘘头这年头产品都不好意思推广[捂脸]

5、网友平凡多个人:应该好好整顿下

6、网友商用清洁安防机器人:学习了,交了不少智商税[捂脸]

7、网友熊大好大:益生菌是不是老人的肠道和大便里提取的?是不是百岁为佳?

8、网友尼萃斯热处理:事实上很多医生也给患者开各种益生菌。我就为孩子花了上万元补充益生菌,然并卵用。

9、网友朵朵躲躲别躲:不知道该为什么会这样啊,本来挺好的一个东西,慢慢本质都变了……

10、网友然后的然啊:智商税

11、网友穿越4419:有种迷信,叫做科学迷信……

12、网友经历2020:请看我爱我家公司是如何伙同房地产商坑骗老年人存款的: 我爱我家公司诱导客户投资不实宣传项目: 前两年我在我爱我家顾问的宣传和带领下(我爱我家北广旗舰店),与其前往河北辛集皮革城购买商铺,当时的宣传言之凿凿,称五年返本等。签订合同的时候时间很短且我爱我家顾问一直在旁边催促,根本来不及细看合同。回到家细看后才发现合同内容和之前宣传有很大出入,变成了前三年无返利且三年后按实际收益返利。且总购买金额也比之前宣传的高,日后还需再交几万元。事后我甚至怀疑他们是否调换合同。 另外一个可疑的地方是,我爱我家人员带领我们赴辛集签订合同途中居然带我们坐上了错误方向的火车,等到发现并改正后再到达辛集已经耽误了很多时间,然后签订过程中我爱我家人员一再催促让快点否则就赶不上回程的火车了。 后来我和我爱我家顾问和其领导反映此情况,他们一副钱已挣到事不关己的模样,之后我自行到法院起诉,法院发传票给我爱我家公司要求作为当事人出庭,我爱我家公司完全置之不理,以至于根据诉讼规定需要再花费几个月登报启事,我爱我家公司仍然置之不理,直到最后我爱我家公司也未出庭,其无责任感到了如此地步。 以上所说均为客观陈述事实,我爱我家公司如有异议欢迎前来质证!同时也是为了让大家看清此公司的真实面目。 还有,我爱我家公司介绍的所谓此项目,居然在辛集还经过另外一家中介公司——鑫宝通经手,也就是说这一个项目光是中介就有两家公司,天知道它们收了多少中介费,不知道这两家中介公司是什么关系。这个二十几万的项目光是给鑫宝通公司的中介费就有好几万,另外在诉讼过程中辛集皮革城都同意退款了、鑫宝通公司却不同意退款,导致无法妥善解决。可以看出这些中介是完全没有一点为投资人考虑的,只有逐利、联合起来坑骗投资人。 另请参看住建部“房地产行业非法集资的三种模式”一文,我爱我家介绍的该项目即符合文内"分割销售商铺并承诺售后包租"等表述。 此外,诉讼进展到现在,辛集皮革城仍未能拿出房屋预售许可证等相关资质证明,也查询不到任何相关房屋登记。

13、网友敕勒川海子:还有什么不是坑人的[打脸][打脸][打脸]

14、网友蘑菇玫瑰萌:重要的是对于虚假宣传居然无人监管,可悲啊

15、网友CuZn58457475:治便秘效果不错,找便宜的买可以的。。。

16、网友浓茶相伴:转发了

17、网友刘工元宇宙读书会:转发了

18、网友外向1234567:益生菌就是智商税。华大基因不遗余力吹。

19、网友轻说弱问:急功近利,不深入搞基础研究,是当前社会的通病。 国家应在制度上着手,切实重视基础研究。同时,加大对弄虚作假行为的处罚力度,还消费市场“蓝天白云”!

20、网友谈天说地畅聊生活2:都是资本炒作,收割智商税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